17站长网

17站长网 首页 资讯 热议 查看内容

数字时代【掉队】的老年人

2021-1-4 09:48| 查看: 1298 |来源: 新京报网

  记者:马瑾倩  老人无法出示健康码进站遭拒、94岁老人被抬进银行做人脸识别……疫情发生后,老年人在智能时代的困境凸显,引发社会关注。据统计,“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 ...
  记者:马瑾倩


  老人无法出示健康码进站遭拒、94岁老人被抬进银行做人脸识别……疫情发生后,老年人在智能时代的困境凸显,引发社会关注。据统计,“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老年人的“数字鸿沟”亟待解决。
  去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前推动各项传统服务兜底保障到位;2021年底前推动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更加普遍,传统服务方式更加完善;到2022年底前,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专家认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公共政策应从温度到制度,实现更长远的制度安排。
  被迫“上网”
  定期从位于昌平的北京六环居住地到城里医院开药,进门一道访客信息扫码登记,一道健康码扫码登记,64岁的李爱英(化名)总是卡壳。
  在门口站了十分钟,北京健康宝在哪还是没找到。最后往往是乖乖把手机交给医院工作人员代为操作。“我拿手指在微信上往下滑,健康宝那个红塔(图标)没出来,还老是给截了屏。”李爱英不好意思地笑笑。
  过去一年,“健康码”成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出行标配。
  去年2月11日,杭州率先试行“绿、红、黄”三色码动态管理,到月底,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推出“防疫健康信息码”,通过实名认证便可汇聚卫生健康、民航、铁路等数据,确定是否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疑似患者,或密切接触人员。
  “健康码”借用高效的信息化手段筑起了一张有效的“防控网”,却也成为很多老人的“迫不得已”。
  去年7月,大连地铁站内一位听力有障碍的老人未按要求出示健康码强行进站,与工作人员发生争执;8月,黑龙江哈尔滨一位老人乘坐公交车,因没有手机无法扫健康码,被司机拒载……
  疫情发生后,类似的事件频频发生,从电视上看到这些新闻,李爱英心里更多的是感同身受。
  每天,不少老人会趁早去超市抢购特价菜。疫情期间,进门展示健康码成了例行检查。“我这个健康宝怎么上不去?”有老人拿着手机操作半天未果。原来长时间未使用,健康宝需要重新登录。
  姓名、身份证填写、人脸识别、14天内到访地点、是否发热咳嗽……一系列操作把他们拦在了门外。门口桌上摆放着纸质登记表,李爱英和不少老人一样,选择用笔在纸质登记表格中留下信息。
  疫情之下,互联网技术的更广泛应用,凸显了老年人面对数字化生活的不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去年3月-6月,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网民占网民总数从6.7%上升到10.3%。这意味着,中国有3400万老人在短短三个月之内成了网民。
  长期从事老年传播研究的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周裕琼认为,疫情让许多老人“被迫”上网。
  拿药的第三个月,医院门口一个年轻人教李爱英,“在微信界面,要一根手指从屏幕当间儿往下拉”,北京健康宝小程序出现在列表中。手机上的智能手势操作要求,几根手指、从哪个位置、怎么滑动,比她想象得还要复杂。
  隔阂
  李爱英的第一部智能手机,是2016年独生女儿出嫁时买给她的。
  “我平时爱好可多了,泥塑、石雕、剪纸……哪有空玩手机。”一直以来李爱英只用按键手机,在她看来打电话、发短信能满足所有需求,智能手机反而让人沉浸在虚拟世界,丧失了生活和人与人之间正常情感交流。
  直到四年前,女儿出嫁搬去朝阳区的新家,忙于工作的年轻人整月回不来一次。老伴儿用智能手机能看到女儿新发的动态,新家添了家具、小两口去国外玩、厨艺进步做了一桌好菜……“别人都有,就我没有。”李爱英撒娇,女儿给她买了当年的国产新品。跟女儿的连结,似乎又回来了。
  新手机到货,李爱英慢慢接受智能手机,学怎么加好友、发消息、刷朋友圈。但对于新网络技术,总还有些“消化不良”。
  复诊结束,李爱英站在医院门口,拎一兜子医生开好的药招手打车,又站了半小时。李爱英不明白,明明没人乘坐,出租车为什么不愿意停下来;早晨去超市买菜忘了带钱包,李爱英慌忙从等待结账的队伍里“逃”出来,换智能手机的第四年,她还不会也不敢用手机扫码支付;每月固定时间去银行营业厅取养老金,能办理业务的窗口却越开越少,队越排越长。
  李爱英与智能社会的隔阂,是老年人群体面临的普遍问题。
  青岛市老年学学会老年人社情调研专业委员会常委李智勇至今记得,八十多岁的老人连续5次指纹解锁失败,手机禁用30秒,脸上懊恼挫败的表情。于是,指纹解锁功能被很多老人在自己手机上停用,有时候密码也记不得,干脆什么都不设置,用起来最方便。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对于网络世界往往心存恐惧,导致其进入新媒体空间存在一定的困难。“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老年人的虚弱、无助、多病,常常是一种习得性无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过程,”周裕琼发现,“习得性无助使得有些老人在对手机所知甚少的情况下就自我否认,‘这东西我一概不懂’‘人老了,记不了这么多事了’‘能记得自己吃自己喝就算不错了’,他们把信息技术所代表的新生活与习惯了的日常生活对立起来,玩手机仿佛就是不务正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达到2.54亿人,在总人口中占比达到18.1%。民政部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迈入中度老龄化。人口结构越来越“老”。
  而老龄群体中,接触互联网的仍是少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去年9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其中60岁及以上的网民占10.3%。这意味着,即便已经在三个月内激增3400万名老年网络用户,仍有超1.57亿老人从未接触过互联网。
  在信息社会,他们常被称为“数字难民”。
  “一定要教会我打视频电话”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监狱图书管理员Brooks出狱,面对脱节的快速变化的社会,老人是无助且绝望的。”四年前,还在读大学的李智勇参与到“教老人玩手机”的社区服务项目。在他辅导过的社区老人里,近1/4连手机打字都不会。
  他的服务对象中,73岁的张爷爷有一个独生女儿,几年前嫁到外地。让他印象极深的是,一个小时的手机课,很多老人逐渐坐不住,课后唯独张爷爷单独走到李智勇身边,用恳求的语气,“一定要教会我打视频电话。”
  张爷爷拿出刚刚课上做的笔记,对照步骤一遍遍尝试。找不到女儿的微信号、进入聊天界面找不到语音键、错点一旁的“拍摄”键退不回来……“几乎把能出现问题的每一步都试错了,”李智勇有些哭笑不得。半个小时后张爷爷终于拨通了视频电话,不放心还自己又从头操作了一遍巩固记忆。走之前,李智勇给张爷爷把女儿的微信设置成了置顶。
  几天后,李智勇收到张爷爷发来的信息,“我给女儿打通视频电话了,见到了1岁的外孙,谢谢你小伙子。”
  类似的手机培训课在全国各地逐渐开始推广。去年重阳节期间,北京市老龄协会提出组织“我教老人用手机”活动,让家庭成员、社会大众,都参与到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的教学中来;南京市民政、卫健等部门不完全统计,南京全市超过700所老年大学开设了智能手机培训班,每年培训学员数万人。
  “老人数字化需要跨越三个过程,数字接入反哺、数字技能反哺和数字素养反哺。”周裕琼说。
  青岛大学智慧健康老龄化研究中心2018年专门建立了一个学生社团,与社区合作“陪您玩手机”的志愿服务项目,累计服务老人3000人次。研究中心负责人朱礼华说,“家庭往往是‘数字反哺’第一站,而在这一站上缺失的老人,往往更需要的是陪伴。”
  在朱礼华协助下,李智勇编制了手机学习教材,在社团中沿用至今。教材分使用WiFi、拍照录像、便捷功能、微信操作、安全隐私、手机支付和手机购物共七章。
  周裕琼认为,围绕手机出现的代际鸿沟,更多表现为数字思维与传统思维的碰撞,数字生活方式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挑战。“光靠直接领进门是不够的。老人们数字思维匮乏,导致他们体验的互联网和年轻人所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即便数字融入了,也会带来数字区隔的结果。”周裕琼说。
  破除数字区隔
  周裕琼所说的“数字区隔”,随着人脸识别、无现金支付等数字技术的推广日益突显。
  94岁老人为激活社保卡,家人在银行将其抱起才通过人脸识别认证;老人冒雨用现金交医保遭拒绝;早在两年前,一名九旬老人社保年审时,由于需要录入指纹、拍照识别,必须本人到场,没有电梯被家人抬上三楼;在银行营业大厅,每到退休金发放日,习惯使用现金的老人拿着存折在人工窗口前排起了长队。
  老年人在数字时代的困境,去年以来频频出现在媒体报道中。但在“技术”与“机器”面前,老年人选择了“沉默”。谈到在快速发展的智能化时代遭遇的困难,接受采访的老年人归因于自己,“跟不上时代”“给大家添了麻烦”。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陆杰华认为,“科技向善”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企业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促进产品服务适老化。“政策制定者、技术开发者也有一天会变老。不仅仅是家庭、社区、社会组织,数字反哺是整个社会应当承担起的责任。”
  去年11月,无锡火车站摆出显眼通知:老人机、手机没电、无微信、不会操作、无手机等问题,导致无健康码,有专门通道可解决。这则通知引来无数好评。有网友评论,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在,它是如何对待那些被遗忘的少数人。
  事实上,早在去年9月20日,无锡火车站便开始实施这一制度。无锡火车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小组负责人胡志广介绍,整个旅客流量中,没有手机、只有老年手机、没有微信占比较大,占到总流量的1/8到1/7左右,每天总量有两千余人。
  “没有手机,就通过身份证查询相关信息;用老人机,就由志愿者用自己的智能机扫码,代为验证;没电的提供临时充电。”胡志广说。
  随后,越来越多地区陆续推出人性化健康码查验政策。
  北京刷身份证、社保卡、养老卡可查健康状态;广州发布通知就医等情况无健康码可用纸质证明;黑龙江身份证件、纸质证明、通信行程卡可作替代,逐步实现“刷卡”或“刷脸”通行;青海在已实现“信康码”全国一码通的基础上,研发上线“信康码”代领、“信康码腕带”等功能……
  疫情下公众感受突出的健康码出示难题,因为无锡火车站的多做一步,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激起温暖涟漪。不久,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困难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响应。
  从温度到制度
  去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2020年底前集中力量推动各项传统服务兜底保障到位。
  随后,文旅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发布通知指出,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不得因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无法调取“健康码”等原因,拒绝老年人进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可安排老年人凭身份证、老年证等有效证件登记进入,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发布通知,要求在新冠肺炎疫情低风险地区,除汽车客运站、客运码头、民用运输机场和出入境口岸等特殊场所外,一般不用查验“健康码”。需查验“健康码”的情形,不得将“健康码”作为人员通行的唯一凭证。
  今年1月起,工信部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首批将完成115个公共服务类网站和43个手机App的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
  “当前老年友好社会建设应着重适老设备等硬件建设,社会和民生建设方面的公共政策应更加体现年龄包容,体现尊老爱老孝老。”陆杰华认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公共政策也应从温度到制度,实现更长远的制度安排。
  陆杰华提出,“数字化时代的老年友好不是看对城市区域、高端收入人群,更重要的是如何兼顾农村地区、低收入群体,公共政策能否公平相待,实现代际和谐、推进社会公平。”陆杰华认为,老年友好城市的建立目标是,消除老年人参与家庭、社区、社会生活的种种障碍,给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规避风险的社会环境。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中提出,建设老年友好城市分成八个主要方面,包括室外空间和建筑、交通、住所、社会参与、尊老和社会包容、社区参与和就业、信息交流、社区支持和健康服务。
  “事实上,数字化时代正在更新对老年群体的界定。”陆杰华说,年龄只是一个数字符号,不代表身体机能的衰减,2.54亿老年群体并非趋同。“随着预期寿命的提高,人们开始有‘变老拖延症’,心理年龄更多决定了老年人具有很高的学习动能,可以适应数字化时代。”
  “科技向善”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企业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促进产品服务适老化。政策制定者、技术开发者也有一天会变老。不仅仅是家庭、社区、社会组织,数字反哺是整个社会应当承担起的责任。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陆杰华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1-1-4 09:48,某些文章具有时效性,若有错误或已失效,请在网站留言或联系站长:17tui@17tui.com
·END·
站长网微信号:w17tui,关注站长、创业、关注互联网人 - 互联网创业者营销服务中心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和图片均来自用户投稿和网络收集,旨在传播知识,文章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仅供学习与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正或删除。谢谢!

17站长网微信二维码

始终以前瞻性的眼光聚焦站长、创业、互联网等领域,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互联网资讯,帮助站长转型升级,为互联网创业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创业信息和品牌营销服务,与站长一起进步!让互联网创业者不再孤独!

扫一扫,关注站长网微信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