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11月25日消息,针对网络秀场直播平台频频出现的流量造假、打赏争议等问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3日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要求网络秀场直播平台要对网络主播和“打赏”用户实行实名制管理,封禁未成年用户的打赏功能。对点击量高、成交量虚高、“打赏”金额大、业务类别容易出问题的直播间,要建立人机结合的重点监看审核机制。 近年来,“9岁女童打赏主播花光家里10万彩礼”“15岁熊孩子拿父母血汗钱刷给主播20万”等新闻不时出现,不少未成年人身陷打赏泥潭不能自拔。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每10个观看直播的用户中,就有1个是未成年人。在此语境下,国家主管部门出台封禁未成年人网络打赏的最严监管制度,体现了依法规范直播打赏的理性,这对治理未成年人网络打赏乱象,可谓正当其时。 有人认为,在最高人民法院今年已出台未成年人打赏款项可以依法返还司法解释的背景下,还出台这种纯粹为家长管教孩子减负的“一刀切”最严监管政策,多少显得有点矫枉过正,会对网络直播行业的发展产生“殃及池鱼”的负面效应,似乎没有必要。 此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必须指出的是,未成年人辨别能力差、自控力不足,一些直播平台和主播还故意采取鼓励用户非理性“打赏”的运营策略,诱导没有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打赏,这在让家长背上沉重经济包袱的同时,也让未成年人沉迷打赏泥潭而不能自拔。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大局出发,封禁未成年人网络打赏,并非用力过猛的多此一举,而是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必然选择。 不可否认,封禁未成年人网络打赏,确实可以直接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家长亦用不着为依法追回打赏款项而费时耗力,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其实,不少家长虽然心痛自己的血汗钱被自制力不强的孩子拿去打赏,但更焦虑于如何杜绝孩子的非理性打赏行为,确保孩子身心健康。从这个角度看,封禁未成年人网络打赏功能,要求平台不得采取鼓励用户非理性打赏的运营策略,或引诱未成年用户以虚假身份信息打赏,显然不只是为家长管教孩子减负,还在于从源头上减少或杜绝网络打赏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损害。 更为重要的是,封禁未成年人网络打赏,可以倒逼直播平台改变经营方式,促进直播打赏行业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不少直播平台把赢利的目光盯在未成年人身上,这本质上是只顾经济效益而无视社会责任的短视之举。这种做法尽管可以得逞一时,却是以牺牲自身长远发展为代价的,不仅可能面临严肃的法律责任追究,也可能自毁发展基业。随着封禁未成年人网络打赏的最严监管政策落地,直播平台再想通过诱导未成年人打赏来赢利的做法已然行不通,惟有把社会责任和法律法规挺在前面,转变经营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助力网络直播打赏行业行稳致远。 当然,封禁未成年用户打赏功能的推出,并不意味着家长就可以当“甩手掌柜”,作为家长还是要履行好自己的监护职责,将更多精力放在孩子的教育上,引导孩子理性使用网络,从而远离炫富拜金、低俗媚俗等不良价值观。 一言以蔽之,封禁未成年人网络直播打赏,是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减轻家长管教孩子焦虑、促进网络秀场直播打赏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务实选择,体现了治理思维的理性回归。无论如何,都应加快让其落地的步伐,促其真正实至名归地释放出应有的监管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