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郑瑜/张荣旺/北京报道 2019年STO(证券型代币发行)月融资额数次触及零点,一度被业内认为这一模式宣告失败。然而今年,全球的监管牌照申请却在加速。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6月到9月,立陶宛、中国香港、瑞士先后下发STO牌照。 自私人加密资产问世以来,其市值走势跌宕起伏吸引全球各界关注。 然而,各国对数字资产的本质并未形成一致的看法,国内代币发行融资仍然属于我国央行公告禁止行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曾公开表示,无论是ICO(首次代币发行)还是STO,都应透过眼花缭乱的名次甄别其业务活动的实质。在此背景下,相关融资交易的探索仍不确定。 三个月下发三块牌照 9月1日,全球首家加密银行Sygnum获得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下发的STO牌照。 此前,在6月、8月立陶宛央行以及香港证监会也先后下发了两块STO牌照。具体为2020年6月1日,立陶宛探针交易平台(UAB Probe Exchange Fintech Company LLC。)沙箱毕业获准对外开展业务。 公开信息显示,2018年1月,立陶宛央行正式宣布建设金融监管沙箱。2019年10月,立陶宛央行发布《证券型通证发行指南》,同年11月末,立陶宛探针交易平台入选沙箱项目。 2020年8月31日,数字资产及金融科技公司BC科技集团(0863.HK)发布公告,宣布旗下OSL平台向SFC(香港证券及期货监察委员会)提交的在香港虚拟资产监管框架下的第1类(证券交易)及第7类(自动化交易服务)牌照申请已原则性获批。 BC科技集团表示,其最主要的交易品类是STO。STO具体来说指在确定的监管框架下,按照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的要求,进行合法合规的通证公开发行。STO是现实中的某种金融资产或权益,比如公司股权、债权、知识产权、信托份额,以及黄金珠宝等实物资产,转变为链上加密数字权益凭证,是现实世界各种资产、权益、服务的数字化。 在牌照下发后,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展业情况如何? 探针交易平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探针在获得立陶宛央行的牌照后,已经着手对国内外的项目进行链改,然后形成数字资产,向欧盟的投资者进行推介。探针方面认为,今年是原生STO交易平台获得牌照的元年,STO业务属于刚刚起步。 需要厘清的是,根据《中国区块链发展回顾与前瞻(2019)》报告,数字货币共分为两类,一类是法定数字货币即央行数字货币,另一类为私人加密货币,又称加密资产。而STO交易平台并不交易这两种数字货币。 “目前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加密资产交易平台,主要交易支付型通证。第二种是混合型数字资产交易平台,既可以交易支付型通证,又可交易证券型通证。第三种是证券型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即STO交易平台,这类交易平台并不能交易比特币这类加密资产。探针交易平台就属于此类。”上述负责人解释道。 流动性不足拦路 事实上,STO的流动性始终是其发展道路上的拦路石,去年以来STO月融资额已经几度归零。 互链脉搏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下半年STO融资数据已有5个月为0。 “2018年9月时,STO被重新提起,并引起市场轰动,被誉为ICO后的下一个风口。STO是在确定的监管框架下,按照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的要求,进行合法合规的通证公开发行。但若观察其融资额数据,可见其发展前期未能超过ICO,发展后期未能超过IEO。归结原因,一方面是因为,STO的合规成本偏高,落地困难。即便在STO合法化的美国,投资者也必须先经过SEC认可才能参与。对于其他尚未开放的国家,其门槛则更高。另一方面是其募资受众面太窄,同时代币无法在主流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上架,流动性不足。”互链脉搏研究院的一篇分析中指出。 对于STO市场融资数度归零以及流动性不足等问题,记者向BC科技集团发去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暂未收到回复。 探针交易平台负责人则坦言,流动性不足、募资受众窄等难点现今仍存。加之STO市场目前仍旧处于鱼龙混杂状态。有很多投机者打着STO的旗号做着ICO的事情。“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证券型通证包括权益类、资产类与信用类,资产类的证券型通证其实不适合高频交易。” 此外,关于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如何合规运营问题,一直以来也备受关注。 “一个合规的交易所(平台),至少是交易牌照,辅助的还包括证券承销发行牌照、支付牌照、资产管理牌照乃至电子银行(虚拟银行)牌照。”对于STO牌照申请流程,探针交易平台方面表示,首先需要申报项目进入立陶宛央行的LB Chain沙箱,经过每两周一次三方、四方讨论会(立陶宛央行、IBM、德勤、探针),完善产品的功能、流程、技术、服务,于5月26日做了答辩,6月1日获准对外开展工作。消耗的各种费用约500万元。 目前对于数字资产交易平台是否需要合规,一些稍显消极的声音认为,合规化以后,数字资产交易平台都不挣钱了。头部数字资产交易平台人士对记者表示,当前美国、日本、瑞士都有明确的数字资产交易平台牌照,申请相关牌照的条件需要区分具体国家。开设一家海外数字货币交易所通常需要具备相应的商业计划书、交易所系统、技术以及专业合规团队等,获得许可之后,再开展交易所业务,盈利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易所的交易规模。短期内实现盈利的可能性不大。 “合法化之后,因为政府会对数字货币交易所进行收税,盈利空间也会压缩。比如在日本,受监管的交易所只能上架政府允许的币种,因此交易所规模很难急速扩张,加之遵循监管要求需要成立一系列团队等,人工费用高昂,盈利空间十分有限。”该人士表示。 探针资产交易平台人士坦言,申请牌照部分考虑为彰显平台实力,但最终仍是希望有监管力量的介入,引导数字资产交易并服务实体经济,让行业走向合规,让发行空气的骗子无机可趁。 香港STO牌照审批能否顺利进行?国际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如何展业?本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和图片均来自用户投稿和网络收集,旨在传播知识,文章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仅供学习与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正或删除。谢谢!
始终以前瞻性的眼光聚焦站长、创业、互联网等领域,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互联网资讯,帮助站长转型升级,为互联网创业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创业信息和品牌营销服务,与站长一起进步!让互联网创业者不再孤独!
扫一扫,关注站长网微信